2025年7月5日至7月11日,济南大学社会实践团的9名成员,在队长马驰原的带领下,开展“聚焦红色基因传承”主题实践活动。团队以“宣讲红色故事+调研青年认知”双线并行的模式,通过红色标语创作、街头访谈、问卷调查等形式,探寻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,以青春之力筑牢信仰之基。
红色宣讲:让革命故事“声”入人心
在博物馆与红色广场,团队成员向介绍历史背后的故事。生动的语言配合详细的演示,将抽象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细节。活动成员韩永天感慨:“以前觉得红色故事离我们很远,今天才明白,信仰就藏在这些温暖的细节里。幸福路是奋斗出来的”



街头微宣讲:标语里的红色密码
在社区广场,团队设计的红色标语展板吸引居民驻足。成员们结合标语背后的历史典故开展“5分钟微宣讲”,居民们听完后主动分享:“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,说不定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。现在日子好了,更得记住这份不易。”


深度调研:把脉红色传承现状
调研组面向16-25岁青少年发放问卷200余份,结果显示:
认知广度不足:80%受访者能说出3个以上红色英雄姓名,但仅35%了解其具体事迹;
形式期待创新:90%青年认为“沉浸式体验”比传统教育更有效;
价值认同强烈:90%认同“红色精神对个人成长具有指导意义”,但60%认为“当前宣传方式需更接地气”。

三代人的红色对话
在老党员家中,00后队员与85岁的抗战老兵展开跨世纪对话。当张爷爷颤抖着取出珍藏的军功章时,队员张鹏红了眼眶:“课本上的‘艰苦奋斗’,在爷爷布满老茧的手里变得如此具体。”

社区里的传承痛点
“年轻人工作忙,参加活动少”“有些故事讲得太刻板”——针对社区工作者反馈的问题,团队整理出《红色教育“破圈”建议清单》,提出“开发红色文创产品”“组建青年宣讲”等对策,获街道办采纳。活动结束后队员张杰在日记中写道:“原来红色基因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,而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密码。”通过实践,团队书写了调研报告,进一步深入理解红色传承的意义。
触摸历史,方能读懂未来。红色薪火”团队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,用青春对话革命初心,在实践中证明:新时代青年不仅是红色基因的守护者,更是其创新表达的“翻译官”与“传播者”。这场关于信仰的青春接力,正让红色火炬在新时代愈发明亮!
文字:马驰原 校审:张耘恺 复审:赵军 终审:信苏珊